回乡小记
 
 【关闭】 【打印】

分享按钮


□刘建波
  “五一”假期第三天,和爱人从成都回川西乡下,探望留守老屋的二老。车过绕城高速不久,很快就发现与城里假日完全不同的景致,也让我见识到川西坝子现代农村的勃勃生机。割油菜、插秧苗、摘水果、运蔬菜……抢收抢种的忙碌景象随处可见,或许这才是劳动节原有的模样。尤其是稻田里那一个个专注的插秧人,好像一架架绿色播种机,正努力将希望根植于泥土之中。
  看着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劳动场景,不由让我想起故乡的山村往事,儿时第一次学插秧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。那时六七岁的年纪,看到一群大人排队下田插秧,我一时兴起,也装模作样卷起裤管悄悄下了田。谁知在水田里没走多远,突然脚下一滑,半个身子陷进泥潭中,吓得我大喊“救命”。挣扎着爬出“陷阱”时,全身上下已满是泥浆,逗得出工的叔伯大娘们大笑不止。原来,这块田上一季种过油菜,此处是当时为排水挖的深沟,插秧前经过灌水翻耕,泥面看起来和其他地方一样平整,而我却不知深浅。事后,虽然父母并没严厉责备我,但却在村里传为一时笑谈。
  连续几天的大太阳,川西地区气温快速回升。回乡下时得知,地里前几日割下的油菜已晒干,今天又是大晴天,正是打菜籽的好时机。经与老人商议,我们决定下午四点下地。说实话,从18岁那年参军入伍后,我下地干活的机会就很少了,但从未忘记自己来自农村,农民才是我的基因底色。凭我的印象,打菜籽技术含量不高,体力消耗不算大,所以对这次下地干活,开始也没太当回事。
  快到下午四点,准备出门时,我才发现此时外面仍是烈日当空,也是室外温度最高的时候。看着屋外刺眼的阳光,我居然有些胆怯,并建议推迟行动。“现在太阳太大啦,我们还是等到六点出去吧!”“太阳下山后,地里的湿气一上来,菜籽就打不干净了。”凭借几十年的农事经验,老人用一句简洁又权威的话作出回应。接着他又笑笑说:“作为一个男子汉,太阳有啥好怕的,多晒晒身体才健康。打菜籽时,你们正好可以拍拍照,发个朋友圈。”他一席看似玩笑话,说得我脸上火辣辣的。我随即放下手机,提起卷好的彩条塑料布跑出门去。
  这块油菜地不大,离家也不太远。我们几人分工协作,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任务。“今年收成不错,这些菜籽榨成油,够我们吃一年了。下次回来,你们也带两壶去炒菜。”看着装得胀鼓鼓的两大袋油菜籽,老人边擦汗边说,言语中透着满满的成就感。“好好,还是自己种的菜籽榨油香。”此时,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,我无心欣赏劳动战果,只想赶紧找个树荫歇歇。环顾一周,也没发现附近有可遮阴之处。“就因为这里没有遮挡,地里日照时间长,油菜才长这么好。”老人不但看出了我的心事,还道出了庄稼人的职业敏感。
  我知道,如今的农村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,老人们也不靠种地为生,但他们还是保持着多年养成的种地习惯。每次回乡探亲,返城时他们总会摘些瓜果蔬菜往车里装。现在的人们,对吃什么米、用什么油之类的,也越来越讲究甚至挑剔。追求生活品质本没什么不妥,但老人的话还是让我陷入了沉思。每次回乡下,我总有一种游客的感觉。从部队复员这些年,也很少去思考劳动、庄稼地、太阳之间的真正关系。工作之余,想得更多的则是如何健身、休闲、娱乐。
  是脱离农村太久不适应,还是我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呢?我一时无法确定。也许是习惯了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,慢慢失去了对泥土的依恋之情,更没了直面太阳炙烤的勇气和毅力。
  此次放假前,单位组织我们到医院做过一次体检。结果显示,身体各项指标基本正常,为此我暗自高兴了几天。但这次回乡之行,让我明白了有些毛病是仪器检测不到的。不可否认,在奋斗与享受、耕耘与收获、习惯与理念的激烈碰撞中,可能由于长期缺乏足够的光合作用,我不仅丢掉了农民本色,身上还多出几分娇气,生活中也变得有些矫情了。不管是不是所谓的精致生活所致,希望这不是都市“传染病”。



版权所有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安徽省四川商会   
电话:0551-62671996 19355957115 传真:0551-626671996 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连路2号万茂中心4楼
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75号 皖ICP备12014363号-1 技术支持:锐诚科技